【原】水是生命之源,但喝水却有很多讲究

2023-06-03 15:41:52     来源:个人图书馆-常笑健康

▼本文作者▼

湖南长沙的刘女士为了保湿美肤的目的,给自己定下“1天8杯水、2000毫升”的目标,但坚持到第3天上午,短时间喝了约1000ml的水后,突然出现眼睛胀痛、恶心呕吐、头晕等不适,送医就诊后被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。


【资料图】

原来是因为大量饮水后,生成过多房水,而存在前方浅、房角窄等解剖异常的人群就会导致眼压急骤升高,诱发青光眼。

成都,一位53岁的女性,因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热,体温达39℃并伴有呕吐,呕吐后该女性开始大量饮水,后续出现肢体抽搐、神志模糊的症状,被紧急送往监护室抢救。经医生分析,为大量饮水后出现的水中毒所致。

水是生命之源,人体是水做的一点不假,成人体内水占总体重的55%-60%,新生儿将近达到总体重的75%-80%。水分布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,参与着体内多种生理功能,它是人体物质代谢的载体,参与维持体液正常渗透压及电解质平衡,还可以调节体温等。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凡事适可而止,喝水亦如此。

人们常说一天八杯水,这提醒着我们要注意饮水,但我们喝对了吗?

摄水量

我们推荐人体每天的水摄入量可在1500-2500mL之间,当天气炎热、运动等大量出汗情况下,可酌情增加。这些水量主要通过进食食物和饮水来获得。建议100-150ml/半小时,避免1小时内摄入超过1000ml水,警防发生以上水中毒事件。

对于部分人群应当限制其水量。

心脏病病人:心脑血管疾病如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、心衰患者,体循环淤血等,饮水应限制在1~1.5升。大量饮水,可增加心脏负担,诱发心力衰竭。

肾功能低下、肾衰肾功能下降,可引起体内液体蓄积,加重心脏负担,与体内无法排出的毒素一起加重病情。

喝水时机

进食时

我们都会说清晨空腹喝杯温开水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润城通便,改善血液内粘滞状态,还可促进胆汁排泄,因此好处多多。但是进食时,我们通常不推荐大量喝水。

一般建议吃饭时控制喝水量在一小杯(100~200毫升)以内比较合适。因为饮用的大量水会稀释胃液,不利于消化。如果实在想喝可以用汤代替,含有蛋白质、油脂等成分的汤,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,有利于消化。

运动后

也是我们大口喝水的时候,但此时宜补水,但不宜大量补水。因此大量汗液带走盐分,此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水而没有及时补充盐分,就可能引发水中毒。

因此建议:运动前2小时左右就要注意补水,以防运动后脱水。在运动后,若渴感强烈,可先用水漱漱口,再适当少量、多次增加饮水。

服药时

很多药物都苦涩难以下咽,为此我们通常会服用药物后大量饮水减轻口腔内残存的药味。殊不知,有些药服用后大量饮水,疗效会大打折扣。例如一些粘膜保护类药物,如枇杷露止咳糖浆、氨溴索口服液,康复新液、硫糖铝、果胶铋等,服用后会附着在咽部、食管胃粘膜表面,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,到达消炎、止咳,促进粘膜修复的作用。

大量饮水后局部药物被冲掉,达不到疗效。一些含漱液、口服含片或舌下含服药物,如西瓜霜含片、硝酸甘油等,其通过含服达到局部高浓度,如果以水送服则达不到疗效,此类药物常建议服药后半小时不饮水。其他,比如利尿剂、止泻药蒙脱石散等都不建议服药时大量喝水。

没有水人无法生存,但喝水也是一门学问,喝错水有弊无利。喝水建议控制量,少量多次,把握好喝水时机。

本文图片来源:摄图网

作者介绍

胡洋

上海市肺科医院

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

简介:中国康复学会呼吸病分会科普协作组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抗疫科普战之队专家组成员,头条防疫专家团专家,字节跳动专家顾问团成员。
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news001]

为您推荐